杂科的风波还没过去,进士科的阅卷工作已经告一段落,主考官孙从文领着十几位同考官,一齐来垂拱殿拜见李中易。
“诸位卿家,都辛苦了。”李中易摆了摆手,吩咐宫女搬来锦凳,命考官们都坐下了。
按照往常的惯例,李中易拿起了孙从文等人列为一甲的一张试卷。试卷已经拆了弥封,李中易看清楚名字后,不由微微一笑,敢情考官们将张去华列为一甲第一名会元。
对于进士科的名次问题,李中易并不太在意,按照考官们初步拟定的名次,依次看了试卷。
最后,李中易笑着说:“就依诸卿定的名次,发榜吧!”如果他动了进士科的手脚,只怕是文臣集团就敢把天给捅破。
随着李中易一声令下,进士科的上榜名单,经过重新誊抄之后,张贴于午门外的皇榜之上。
内阁的几位相公,原本心里都很忐忑,毕竟,李中易动了杂科的手脚,难保不会动进士科的手脚。
然而,让相公们大出意外的是,李中易居然全盘接受了考官们的意见,这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。
意料之外的惊喜,顿时让文臣集团有了一种拨云见日之感,大家普遍认为,这是李中易的巨大让步。
按照惯例,新科的贡士,都要参加十日后举行的殿试,殿试的地点就在垂拱门内的垂拱阁。
垂拱阁的面积,足有几千平米之大,可以容纳上千名贡士同时在这里考试。
殿试不设主考官,由内阁的诸位相公集体阅卷,并集体拿出高中进士的名单。
殿试开始的这一天,李中易高居于御座之上,接受了内阁群相以及新科贡士们的集体朝朝拜。
至于殿试的题目,则是李中易信手写下的时务策,即:周唐外重内轻,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?
题目的意思是说,周朝和唐朝属于强枝弱干的国防体系,秦国和魏国则是强干弱枝的国防体系,请问各自的得失?
说白了,对于完全没有时务经验的贡士们而言,所谓的答题,都属于典型的纸上谈兵。
按照惯例,开始考试之后,李中易就可以闪人了。可是,他不仅没闪人,反而安稳的坐在龙椅上,默默的翻阅着内书房记室们呈上来的节略。
李中易没走,内阁的相公们自然也得陪着,陪考的六部九卿们,更不敢擅自离开。
殿试安排这么多人在现场,其实是文臣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担心李中易在进士上榜名单上,又闹出妖蛾子来。
实际上,李中易对于谁当状元,谁落榜,并没有丝毫的兴趣。
李中易要搞的是工业兴国和科教兴国,只钻研四书五经的进士们,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定义。
时近中午之时,李中易方才起身,带着批阅完毕的节略,离开了垂拱阁。
临走之前,李中易笑眯眯的对内阁的相公们说:“朝廷抡才大典,绝非儿戏,具体的名次,就拜托诸位相公了。”
李中易此话一出口,立时震惊四座,这等于是把进士科的取士大权,彻底的交给了内阁。
李琼看了眼很有些兴奋的孔昆,他不由暗暗摇头不已,甲之砒霜乙之蜜糖,李中易不重视进士科的考试,才可能把取士的大权释放出来,何喜之有?
按照惯例,一百名新贡士之中,应该黜落五十名之多,可是,由于杂科闹了那么大的风波,孔昆极力主张全部取中。
刘金山也认为,不可过于偏向杂科,区区一百名进士尔,不如都取了。
李琼和折从阮虽然是首相和次相,在进士科考中,反而居于次要的角色。
既然孔昆和刘金山达成了一致性的意见,李琼和折从阮又没有反对之意,李中易索性大笔一挥,将参加了殿试的贡士,全部取中为进士。
消息传出之后,朝中的文臣们,个个弹冠相庆,将此事视为儒门弟子的一大胜利。
然而,琼林宴之后,新科进士们,一个不落的都被分进了翰林学士院。
与此相反,那些杂科及第的人,虽然品级俱为从九品下,可是,他们这几百人都以观政的名义,分配到了三省六部的各个要害实权岗位之上,每半年轮岗位一次。
在某个衙门里边,尚书或是侍郎,都要靠下级出报告,才能作出决策。真正掌握着各衙门实际庶政处理大权的官员,也就是判官、博士、教授、主簿、管勾这些人。
别看这些人品级不高,却个个精通庶政,衙门里真正办差的,就是他们了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